“美麗鄉村是我家,農村不比城里差”
“真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!”
“這里是詩的遠方夢的故鄉?!?/p>
… …

近年來,這樣的話時常被人用來贊美 “一村一落皆美景、美麗鄉村入畫來”的現實版鄉鎮—隨縣萬福店農場。
難道昔日被稱為千畝旱包子地的萬福店,真的有這么美?這么值得人流連忘返?
夏末秋初,隨州論壇《魅力鄉鎮》欄目組,來到隨縣萬福店,真切感受到她的“出門是景區,處處是風景”。

走進湖北省衛生鄉鎮、湖北省征兵工作先進單位---隨縣萬福店農場,干凈整潔的道路,一排排懸掛在316國道兩邊太陽能路燈桿上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孝道禮儀、傳統文化、萬福歡迎您等宣傳畫映入眼簾,時不時地向路人傳播著文明的聲音。

近年來,萬福店堅持“工業強場、農業穩場、旅游活場”發展戰略,以打造“城鄉統籌示范區、全域旅游先行區、社會文明樣板區”為目標,深入推進“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”, 圍繞“五美”鄉鎮建設這一主線,開展好城鄉統籌、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等工作,著力打造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“聚集地”,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發展環境,實現了美村富民比翼齊飛目標。
強化“布局美”?
做好“四好農村路” 做精城鄉布局
踏在寬敞整潔的通村柏油或水泥公路上,別具特色的民居庭院,傳承記憶的農耕文化,錯落有致的紅葉石楠,整齊劃一的精品法桐,生機盎然的鄉村田野,處處洋溢著清新、幽香、樸素、鄉愁、幸福的鄉土氣息。

在辦好“隨縣城鄉統籌發展試點鎮”這項工作上,萬福店優化城村體系,提升城鄉建設品質,在規劃管理過程中,嚴格把關規劃準入標準,加強新建、改建的建筑物管控,打造不同類別又各具特色的主題街區、村灣,深入推進“兩違”整治,完善綜合交通體系,形成“對外聯系通道—內部組團間聯系通道—鄉村聯系通道”的規劃區交通網絡體系,將“四好農村路”建設與危房改造、易地搬遷、遷灣騰地、移民后扶等工作相結合,通過整合危房改造、遷灣騰地和公路修建,優化了鄉村的整體布局,美化了村莊和道路環境,也提高了村民的出行效率。

目前,萬福店所轄六個村的通村通灣公路,全長113公里,全部修建完成,總投資2100萬;除了主干道,萬福店還實現了全場各自然灣通戶道路的全覆蓋,形成了一張縱橫交錯的交通網,將全場緊密聯系在一起。2019年6月19日,萬福店農場被省交通廳確定為隨州市唯一一家2018年度全省 “四好農村路”示范鄉鎮。

同時,各村以自然灣為單位統一風格,施工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,美化鄉村;農場整合遷灣騰地、移民后扶、土地整理等項目資金,投入危房改造和新村建設,60多個自然灣變成鄉村公園,全域旅游成為現實。
做優“環境美”?
完善各項設施? 做好美麗鄉村
齊心共創環境優美鄉村,協力打造和諧美麗家園。鳳凰山村統籌安排通道綠化、灣子綠化和庭院綠化,先后在通村公路和灣子栽種紅葉石楠和法國梧桐18000余棵,農戶院內院外栽種臘梅、桃樹、桂花、樟樹、紫薇、枇杷樹、柿子樹等樹苗共120000余棵,“四季有綠、 四季有花、四季有果、四季有香”的生態綠化格局開始初步呈現。

同時扎實開展“五清一改”行動,在房前屋后建菜園、建花園、建果園,初步實現了農村環境美、田園美、村莊美、庭院美。寬闊的柏油路兩側,井然有序地擺放了分類垃圾箱,附近文化廣場、生態停車場、星級廁所、鄉村大舞臺等干凈整潔,由顏色鮮艷欲滴、五彩繽紛的花草樹木點綴著,移步處處是風景、入目皆清爽。

鳳凰山村黨支部書記潘祥樹介紹,該村通過開展農戶垃圾分類,實現了戶收集、撿裝分類,再由村級垃圾收集點集中分類處理,有效解決了生活垃圾亂堆亂放污染問題,形成了村容村貌長期干凈、整潔、有序的長效機制。
近年來,萬福店黨委政府一班人深刻認識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,涉及千家萬戶的利益。他們注重因地制宜,把握工作重點,有序有力推進?!拔迩逡桓摹惫ぷ髦?,從全面清理生活垃圾、開展廁所革命、整治水域環境、改善住房條件等重點突破,全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。

截至目前,萬福店共爭取危房改造指標4321戶,共建成別墅式小區化管理模式的新農村居民點8處,就地包裝改造自然灣79個,完成無害化農村廁所改造1516戶,新改建公廁12個,新建鎮區污水處理廠1個,清除影響美觀的雜物和無用建筑,大大改善了民居面貌。按照“戶分類、組保潔、村收集、鎮運轉、縣處理”的工作模式,有效實現了垃圾分類,提升美化了農村人居環境。
突出“生活美”
抓好危房改造 做好精準扶貧
干凈整潔的村道、美觀別致的庭院、規范有序的菜園、綠蔭環繞的屋場,還有遠處漫山遍野的果園……? 這是記者在萬福店幾個村里來回穿梭所見到的畫面。

據介紹,自2010年以來,鳳凰山村按照“不能照抄照搬、不搞大拆大建、多花心思少花錢、本土元素聚成寶”的建設模式,讓村落原有的肌理依舊清晰可見,同時充分利用本地山石、遷灣騰地廢磚廢瓦分類包裝,既節約了成本,又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鳳凰山村民居小區建筑群。
紅磚、白墻、別墅,是綠樹掩映下的現代民居的特點,一幢幢民居錯落有致,相映成趣,呈現一派“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”意境。村內高標準的柏油道路兩旁,各色花卉爭奇斗艷,棵棵梧桐釋放出青春而熱烈的綠意。在千畝花海的簇擁之中,古道、鮮花、小橋、流水、人家,樹間鳥兒翻飛,水面魚鴨嬉戲,處處展示出美麗宜居的恬靜畫卷,每一個進村的人都有“人在村中走,如同畫中游”之感。

祖籍河南的村民郅林杰告訴記者,他們一家四口在2015年之前擠住在面積只有70平方米的坡瓦房里,而且還是危房,走的是泥濘小路。2015年,他們一家人搬進了面積達223平方米的新居,紅瓦灰墻格子窗,房前屋后道路寬敞整潔,綠化別具一格,住在新家,心情就格外舒暢。最后,她深有感觸地說:“還是共產黨的政策好??!”
產業興旺,致富有門,脫貧有路。在玉皇廟村,村支部副書記陳杰介紹,玉皇廟村為了幫助村里貧困戶脫貧,村里投資興建了150千瓦的光伏產業,安排全村所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業。

2018年,該村又打造了一個200多畝的桃樹種植基地,雖還沒有掛果,但是村里在果樹下套種了西瓜,安排了16名貧困戶到果園進行園林管理。通過多途徑、多渠道地安排貧困戶就業,截至2019年,全村的77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。
循著“美麗經濟”產業鏈,記者來到鳳凰山村五組槽門灣村民潘良軍的宅前梨子園, 2016年,利用自家住房前后的近一畝空地,通過多次實驗嫁接,栽種了50多株不同品種的梨樹,其中嫁接山東皇冠梨為市內的獨家品牌,市場價格達10元/斤,下面套種了冬瓜等時令蔬菜。

目前多種品牌的梨子在隨州、棗陽等地供不應求,年銷售收入達3多萬元。梨樹的成功嫁接,眾多品種的梨子暢銷,潘良軍實現了“足不出院”奔小康。
打造“產業美”?
發展特色產業? 做強鄉村振興
萬福店為加快規劃區產業經濟快速發展,采取“龍頭企業+合作社+農戶”、“平臺公司+農戶”、“大戶+散戶”“生態+農業”等發展模式,統一流轉土地、開發產業,利用股份合作、返租倒包等方式,引導農戶參與生產經營等形式發展特色產業,助推鄉村振興。
鳳凰山村利用自己的山地、林地等資源,打造蔬菜光伏、花卉光伏、花卉苗木經濟、發展養殖業、農業旅游、鄉村主題游樂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,著力打造安全優質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,形成強大的吸引力,通過旅游帶動鄉村發展;發展“生態+旅游”,突破傳統產業邊界,促進農旅要素融合,鼓勵發展林果采摘等農家樂項目,建設苗圃基地,種植各種具有觀光性的植物、樹木10余萬株,打造鄉村旅游景點,促推本村生態宜居、綠色美麗、幸福鄉村建設;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,推進文化中心等項目建設,打造以旅強農、以旅促農、農旅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,讓游客們去體驗詩意田園,游山水之間,品鄉愁之魅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,實現鳳凰山村發展“含綠量”和“含金量”同步提升。
三口堰村發揮本地資源優勢,全力打造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,在原有500畝藍莓基地種植的基礎上,又發展特色石榴種植10畝,吸引了襄陽、隨州等周邊城市居民1萬余人實地體驗鄉村和采摘旅游,走出了一條“生態農業+采摘+旅營”的特色之路。

萬福店以“旅游+”為支點,撬動“農工旅”融合發展。山東晟博農業落戶后,砸下2.6億元,流轉土地1萬畝,打造鄉村旅游綜合體;湖北新能源集團投資1.6億元,建起240座光伏大棚,棚頂發電,棚下種養;萬福油脂投資2.4億元,形成以糧油為主的倉儲、加工、貿易產業鏈,大大助推了萬福店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,為鄉村振興做大做強夯實了基礎。
注重以“農”為根,通過農家良田、果園、庭院、魚塘等自然風物來展示鄉土氣息;以“家”為型,不求大求洋,但求溫馨舒適;以“樂”為魂,設計參與性強的項目讓游客體會農作的樂趣。目前,萬福店已發展農家樂和民宿近百余戶,鄉村游成為農場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。這也吸引了很多優秀人才返鄉,大大激發了農村經濟的活力。

鳳凰山村90后青年水遠鵬放棄城市白領工作,和妻子于2015年返鄉辦起農家樂。經過幾年的發展,水遠鵬已在村里開挖了一個面積達10畝的養蝦基地,辦了一個有近3000只土雞的養殖場。
今年,他在村兩委會的支持下,在村里的苗圃基地發展林下經濟,套種了180畝甜南瓜,目前已產近40萬斤,暢銷廣東等沿海之地。
提升“人文美”?
助推鄉風文明? 做文明萬福人
充分挖掘萬福店文化內涵,打造富有內涵的精神文明文化聚集地,注重人文環境風貌塑造。將萬福店打造成不僅要有顏值,更要有氣質的文明城鎮。
記者走進隨縣萬福店農場鳳凰山村,立即被這里美麗的鄉村風景和諧的文明鄉風所吸引。只見這里的公路廣場、房前屋后干凈靚麗,一塊塊宣傳展牌鮮艷醒目,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黨的政策方針、村規民約、先進人物等內容一一呈現。

據了解,2018年鳳凰山村探索出鄉風文明“1234” 工作模式并在全縣推廣,在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上再下功夫,整合各類資源,深入推進鄉風文明“1234+”工程。
一套村規為引領,打牢治理基礎,將村規民約作為健全基層群眾自治、提升農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,緊緊圍繞鄉風文明建設、環境治理等方面進行修訂,開辟專欄加強宣傳,引導村民學習遵守;成立紅白理事會和環境衛生監督理事會管理本村日常事務;開展“最美鳳凰人”“十星級文明戶”“新鄉賢” 系列評選活動,用身邊人、身邊事教育身邊人,帶動廣大群眾見賢思齊、崇德向善,切實弘揚社會正氣,涵育文明鄉風;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工作,組建文藝宣傳隊、文明宣講隊、矛盾調解隊和致富示范隊等多支志愿隊伍,開展政策宣講、文化宣傳等各項活動,提升村民自我服務水平,以志愿服務促鄉風文明,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發展。目前,鄉村文明“1234”已在隨縣各個鄉鎮普遍推廣。

近年來,黑龍口村切實加強法治建設,重塑文化內涵,對民居改造、村莊綠化、傳統文化保護等進行統一規劃設計。石磙石碾變廢為寶,廢磚廢瓦二次利用,村規民約制度上墻,法治文化、農耕文化、禮儀仁孝宣傳標語隨處可見。
據了解,2019年黑龍口村成立了志愿服務隊,16名服務隊員分頭負責全村的路面清潔、清運垃圾、剔除廣告、修剪花草等工作。

萬福店通過規劃先行,積極打造“布局美、環境美、生活美、產業美、人文美”五美農場,以分步實施的方式奏響鄉村振興的華彩樂章,撬動城鄉發展“舊貌換新顏”。
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“隨縣人民政府”門戶網站,是否繼續?